长春理工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112215|回复: 1

[求助讨论] 马哲知识点详解:认识的现实基础(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0 2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的结构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第三节里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
1、认识主体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或者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体,专门的认识活动尚未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直接就是实践主体。在认识活动特别是科学认识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 认识主体也仍然以整个社会的实践主体为基础。没有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就失去了生存基础 、认识课题和认识条件,也就不成其为认识主体。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认识活动中需要一定的认识结构才可能进行认识活动,认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等方面,它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或模式。人的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在原有的认识模式上去延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也就会出现差异。同时,认识主体的其他精神素质,即情感和意志,以及信念、理想、习惯、本能等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认识也有重大作用,处在逆境的人的认识与处在顺境的人的认识会出现不同的认识结果。这些心理素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起着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等等作用。这就是说,认识主体往往自觉或不完全自觉地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认识客体、解释客体,使对客体的理解带上认识主体的烙印,从而使得对同一对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由主体的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造成的。不仅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会有差异,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不同的自身状态下,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会有不同。这些都表明,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构成了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因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所以认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联系和交往能力上,而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则集中体现在交流的范围和能力上。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进行联系和交流,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信息的交流是在瞬间完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长春理工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001196号-2 )

GMT+8, 2024-3-29 06:17 , Processed in 0.0636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